A4美术馆展览
艺术家个案

刘毅个展:日常辞典

2025.09.30-2025.11.19
  • 艺术家:
    刘毅
  • 艺术总监:
    孙莉
  • 策展人:
    王文喆
  • 公共教育:
    唐雨莛
  • 地点:
    A4美术馆3F展厅(麓镇山顶广场)

展览信息

刘毅的艺术实践,始终与“日常”紧密相连。从2015年起,他每天在手机屏幕上用手指作画——地铁、病房、浴缸、旅行途中,皆可成为创作现场。十年间,超过五千幅图像累积成一部不断生长的“日常辞典”,其中既有风景与静物,也有梦境与神话。它们记录下转瞬即逝的经验,并赋予看似平凡的时刻以新的象征。

这一创作方式与荣格《红书》中的探索产生呼应。正如荣格通过绘画与潜意识对话,刘毅在手机绘画中与现实与梦境的双重空间交流。他的作品既是个人的心理日记,也折射出“集体无意识”的影子,让观者在图像中找到共鸣。

自2022年起,刘毅又发起“鸟鸣电台”,征集世界各地的鸟鸣声,延伸为工作坊和公共艺术项目。本次展览特别呈现与A4美术馆合作的“防鸟撞”计划,让艺术不仅是个人表达,更成为与公共环境、生态议题相连的实践。

“日常辞典”是刘毅十余年艺术探索的汇聚:以小见大,在平凡中寻找神话,在日常中抵达完整。

  • 策展人文章

    《日常辞典》的第一页,或许可以从刘毅的童年开始。

    因为先天性腿部残疾,他的父母教他与绘画相处。他无法随意走出家门,于是父母便邀请邻里的小朋友走进来,与刘毅一同玩耍。过家家的游戏里,刘毅常常被其他小朋友推举为“父亲”或“国王”的角色,因为他能说会道,常常在嬉闹中赢得其他孩子的喜爱,他们愿意倾听并追随。

    在刘毅看来,这本身就是父母日常中的爱与智慧,让他能够在身体的限制里找到可以与同龄人交流的方式。正是这样的童年经验,成为他日后创作的基石:先为自己打造一条路径,把自我交给世界,产出一点有趣的东西,同时与他人分享。

    2015年起,刘毅开启了“手机绘画”。第一张画是为学生而作,他将一堂课从教室搬到公园里,带着学生野餐,为此用手机画了一张海报。看着同学们横七竖八躺在公园草坪上,他觉得有趣,便又画了一张。从此便开启了随时随地掏出手机画画的习惯——在地铁里、马桶上、浴缸里、医院中……再也没有间断。它的内容涵盖了风景写生、静物随笔、与家人相处的时光、梦境的再现、身体与伤痕、情绪的具象以及现实与想象叠加的画面。在这些图像中,他与山神搏斗,与巨大的自己对视,看见神鸟掠过,也捕捉角落的花石和天边的一道云。这如同荣格在《红书》中记录的私人日记——在深度精神的维度里,他与世间万物、存在或不存在之物对话:与吉尔伽美什、与沙漠中的隐士、与甲虫、与渡鸦、与腓利门交流,他穿梭在梦境和想象的虚实空间里,无处不在。

    时间倒回到2013年,刘毅在大英博物馆里被浮世绘作品深深吸引。浮世绘作品的小尺幅就像是从日记本里摘选出来的片段,它们描绘的就是江户时代的市井街头、风景、社会人文和民俗神话,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百态如此鲜活地跃动在小小的版画上。浮世绘在日本艺术史的出现标志着艺术从贵族走向民间,正是因为它表现了平民化的生命力与个人意识。这样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影响了西方艺术史,也持续影响当下,被后人反复研究。这些都让刘毅再度思考绘画的尺寸和载体,并开始进行一些小画的创作。在2014年,正是他儿子出生的年份,他每天带着小笔记本陪产到孩子出生,记录下太太和儿子在月子期间的场景。这样的日常小画的创作为手机绘画埋下了伏笔。

    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的痕迹生成为图像,每一张各有其思维、修辞与语体。当手机和手指成为画具,图像不再只是再现的载体,而是身体与精神的即时生成。它承载当下的万物,延续着浮世绘的精神,成长于当代的媒介土壤。如果说浮世绘的流行依赖于版画的复制与市井的传播,那么刘毅的手机绘画则依赖于网络与社交媒体的扩散。这些图像每天被上传到社交网络,被看不见的观众滑动屏幕刷到、点赞、留言、讨论,甚至被下载保存,我们在图像中看到共同历史和经验,祖先延续在我们身上的生活、情感与原始意象被激发。这样一种不可见的方式,成为刘毅与世界交流的新路径。十年间,这些图像又走出社交媒体,进入现实的公共空间——无论是从图像转化为公共雕塑,还是延伸出“鸟鸣电台”公共艺术项目——手指的滑动,成为让更多人聚在一起的策略。在日常的无序中,刘毅通过不断的绘画实践,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秩序和逻辑。但它绝非静止,就像辞典提供了当下的定义,但它又持续地在未来更新。日常不断被重写、补充和再释义,呈现出一种开放的状态。

    十年间,五千余幅手机绘画汇聚成一部充满鲜活感、趣味性和强烈生命意识的日常辞典,它将日常片段条目化,使之成为集体经验的入口,让那些最容易被忽略、被当作无意义的东西显现出来,从而实现精神的自由。个体通过符号化的日常,与更深的集体无意识发生连接。

    荣格将这种心理的生成称为个体化的过程——将意识和无意识的部分逐渐整合、协调,让自我与对立、矛盾和冲突对话并纳入生活,让阴影显现,才能从仅仅是社会角色成长为一个完整、独特的“自性”。刘毅的绘画正是如此。它让平凡经验中闪现出深层的集体意象,也让他人在观看与参与中,成为作品得以完整的重要部分。

    于是,“手机绘画”已不只是技术上的便利,而是正在生成的小径。它是一种终身的、未完成的过程:连日不断地添加、看不见的观众以及来到公共空间的转化,都在使之不断扩展,最终被艺术家编撰成一部日常辞典——它是一本答案之书,是一条通往更完整性的道路,帮助我们看见平凡日常中的无限与完整。

    “336天上的爱是全然的美,但我们是凡人,正因为我们是凡人,我已经决定成为一个完整且真正的凡人。”*

    刘毅的创作与人生,正是这种决心的映照。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红书[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文/王文喆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