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美术馆展览
Y+Project青年艺术家项目

楚思贤的偏离——非再现性绘画

2025.8.23–2025.9.21
  • 艺术家:
    楚思贤
  • 策展人:
    杨玉婷
  • 地点:
    A4美术馆3F展厅(麓镇山顶广场)

展览信息

楚思贤作为A4美术馆2025年Y+Project青年艺术家展览项目第一期入选艺术家将呈现其个展“楚思贤的偏离——非再现性绘画”。2025Y+Project面向成渝两地艺术家公开征集并评选了三位/组艺术家的个展意向方案,陆续在A4美术馆呈现。

本次展览围绕艺术家楚思贤自2019年以来逐步确立的一套绘画理论体系展开,该体系以“再现”与“偏离”为核心概念,试图重新建构绘画的发生机制与其认知结构。楚思贤将“再现”界定为绘画者在建构图像过程中,通过颜色与线条关系的组织来模拟可见对象或不可见想法,即一种视觉经验的复现机制;而“偏离”则指绘画者在再现过程中因个体化的观察方式、身体操作与认知结构等所自然产生的系统性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不可避免,反而构成了绘画行为中主体性不可替代的痕迹——亦即绘画中“绘画者”的存在方式。在楚思贤看来,绘画的意义不在于以追求再现的准确性而抑制或修正由个体差异所带来的“偏离”,而在于释放那些在再现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偏离。正是这种“偏离”作为一种非图像化、非程序化、不可规范的生成机制,使得绘画超越了再现带来的工具化逻辑,成为对于技术控制的逃逸路径。绘画者由此不再是作为观看者服务的审美工具,而是重新成为自身绘画行为的主体。 

本次展览呈现楚思贤在其“偏离绘画”理论框架下创作的四个系列作品:“消失的观看者”“Yes, It’s So Easy”“绘画的偏离形式”与“寒林野爱”。

  • 策展人前言

    楚思贤是一位画家。他在意大利完成六年的绘画学习后,回到中国在四川持续六年绘画创作至今。贯穿楚思贤这十二年的学习与创作的两个主要问题是:“绘画是什么?”和“当今绘画的意义是什么?”

    楚思贤思考这两个问题,并构建了一套自己的绘画认知体系——绘画的再现与偏离——来回应。他所说的“再现”,是指绘画的人在构建图像时,通过“颜色与线条”去模拟对象。值得注意的是,这与常见的通过“点、线、面”去构建图像的方式不同;“偏离”指绘画的人在呈现一个图像的过程中,因个体的观察方式、身体操作和认知结构等的不同,构建出来的图像与描绘对象之间的差异。例如,任何两个人绘画同一个苹果都不可能完全相同。

    当楚思贤意识到“只要掌握技术,便可再现任何图像”时,他开始将注意力转向那些无法被技术控制的部分——在绘画过程中那些不可避免的、不可抑制的、个体性的“偏离”。正是这种“偏离”,才使得绘画不是复现图像的工具,而是“人”在画面中得以存在的方式。

    此次展览所有的作品都围绕着以上“再现”与“偏离”两个核心概念展开。进入展厅时,观众首先会看到大大小小的物流箱与在空白画框内书写的文字,可能会随之产生困惑——这不是一个画家的展览吗?楚思贤将画封藏在了运送它的物流箱之中,运用对于“颜色与线条”的文字描绘去“再现”这幅看不见的作品,这迫使观众站在绘画的人——楚思贤——的立场,以艺术家创作的方式去主动想象这幅看不见的画。艺术家希望,当观看者尝试转变为绘画者时,可以反思在当下观看者的审美主导着绘画的情况下,是否使得绘画者自身的主体性被抑制,进而沦为技术性的绘画工具。

    进入展厅内部的更小空间后,观众会看到更具体的画作。当从一幅巨大的画布背面穿进空间时,会看到楚思贤在践行他的“再现与偏离”理论下发展出的两个画面形式:画面的三分形式、线条与颜色的分离形式。展览还包含两个风格鲜明的合作空间,分别是楚思贤与涂鸦写手NIT以及当代水墨艺术家王叔重展开的合作创作。在这两个系列中,楚思贤将他关于“再现与偏离”的绘画方法,分别与两种强烈的视觉传统——来自“西方”的涂鸦和偏“东方”的水墨——相结合,尝试探索绘画和涂鸦、写与画之间的一种可能;试图回应当今中国画家的文化状态,和尝试寻找一种个体的文化主体性的努力——在全球化与地方性的拉扯之中,中国艺术家该如何建立自己的表达方式;在技术高度发展、图像泛滥的时代背景下,绘画如何继续生长。

    除了画家以外,楚思贤另外一个被更多人所知的身份,是作为freemann的自媒体博主。自2020年起,他便开始在网络上持续发布大量以“理解绘画”为目的的严肃讨论视频,希望让自己构建的对绘画的理解——试图呈现一种由个体出发,构建绘画本体的非再现性绘画路径——被更多人看见。在楚思贤的自媒体页面与个人简历对自己的介绍中,开头的一句话始终是:“一个构建当下绘画勇气的工作者”。

    文/杨玉婷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