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elie vivo

服装设计,纺织艺术

基本简介

Atelie vivo是一个成立于2015年的独立跨学科艺术团体,专注于手工纺织气服装实践。他们的创作理念国统手工艺的自主性展开,通过研究与经验共享,探索多元化的集体生活方式。
该团体的作品曾在多个重要文化机构和艺术空间展出,包括Sescs、Fabricas de Cultura、 Casa de Criadores、CCSP、Can Batllo (巴塞罗那)、Rosset(阿纳姆,荷兰)、lnstituto Acaia等。近期参与的项目包括:2019年在巴西圣保罗美术馆参与“我们同在”展览;2022年受邀参与圣保罗市立剧院的艺术驻留;在荷兰阿纳姆“时尚的状态”纺织双年展中呈现作品;;同年,于卡塞尔第十五届文献展期间,与Public Daycare项目展开合作;2023年,受邀参加在阿根廷的南美第五届双年展。

Ayako Otabe

花艺

基本简介

我的花道实践深深植根于在自然中寻找和谐,超越了美学,包括深刻的幸福感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受到所有生物的相互联系及其心理影响的启发,我探索了韧性、无常、平衡选择尊重自然的世界主题,在我的花艺实践中,人类是其中的一部分。

借鉴花道丰富的文化遗产,我寻求创作的作品不仅颂扬自然之美,同时也是社会和环境变革的催化剂。通过花道实践,我的目标是对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微妙平衡有更深入的理解,并鼓励观众、参与者思考他们自己对社会的影响。

Lucija Šutej

视觉艺术,设计,建筑

基本简介

Lucija Šutej是伦敦的独立策展人和作家,拥有设计教育背景。她曾担任梅菲尔艺术周末的创意总监,以及MGLC(国际平面艺术中心/卢布尔雅那平面艺术双年展)的策展人和国际艺术驻留负责人。她在前机构的最后一个大型展览和专著是Photo/Print。她与MGLC策展人Gregor Dražil一起代表该机构的团队参加了常年双年展;由MGLC、利物浦双年展、柏林双年展、RIBOCA和Bergen大会共同组织的节日。

Šutej经营Sursuma,致力于文化交流,以实现更广泛的学习并促进对视觉艺术领域(特别是艺术、建筑和设计——通过推广尖端创新者和创意者的作品)未来的可持续思考。

Rhaissa Bittar Gonçalves

音乐、视听、表演

基本简介

创意多才的Rhaissa Bittar是⼀位歌⼿、艺术总监、舞台制作、⾳乐视频导演、编剧、演员、配⾳演员、Sarau As Mina Tudo⾳乐节创始⼈,以及#ArtBittar代理机构的导演。

 

作为⾳乐视频导演,她曾连续两年在格拉马多电影节和“⾳乐⾏业奖”上获奖。她还曾担任2018年Fenae演出的艺术总监,并于2022年担任Fenae的场景导演,此外,还指导了许多圣保罗⾳乐界的舞台制作,其中包括她⾃⼰创作的《Matéria Estelar》,这部作品与世界著名艺术家Jum Nakao共同导演。

 

作为歌⼿,她⽬前正在录制她的第四张专辑,且已经发⾏了三张专辑:《João》(2019年)、《Matéria Estelar》(2014年,曾被提名为巴西⾳乐奖最佳专辑)以及《Voilà》(2010年)。她以玩味的⽅式融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她的演出是⽂学、视觉艺术、视听、时尚与⾳乐的融合之旅。

她已在巴西9个州及国际舞台上进⾏巡演,2015年曾在中国北京演出(通过巴西⼤使馆的“Novas Vozes”计划),并在2024年再次访问中国(由中国政府“Puente Al Futuro”计划⽀持,旨在连接拉丁美洲年轻⼈与中国)。她还曾于2022年在莫桑⽐克演出,2023年在葡萄⽛和德国演出(由圣保罗“Invest SP”计划⽀持)。

时天一

家具设计、功能性艺术

基本简介

时天一研究生毕业于中央圣马丁学院家具设计专业,后于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当代艺术创作。2018年其作品Inside Out在米兰卫星展中取得业界广泛的关注之后其创立了个人工作室:Tianyi Shi Studio。

 

其作品致力于探索艺术与设计的边界,通过解构与重组的创作手法以及叙事性的创作思维打破物品的传统形制,拓宽认知边界,引发大众对现有材料、物品、生活等的深层次思考,以期带来出其不意的情感和使用体验,建立新的秩序与世界。

 

材料,尤其是海绵,是其沉浸于探索艺术与设计边界的游戏中重要伙伴,也是其目前创作中的重要线索。将其探索的领域从家的内部空间延伸到人,心理、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使其作品游走于家具、装置、雕塑中之间。

 

凭借作品的先锋性和实验性,时天一多次受邀参与国内外著名展会进行展出,如Design Miami、米兰卫星展、设计上海、时代美术馆、无界美术馆等,曾获由《ELLE DECO》主办的EDIDA国际设计奖、A Deisgn Award灯具设计类金奖,K Design Award奖等,并于2025年开始担任WISE设计新锐奖评委。

 

其作品被国内外多个媒体垂青,《Inside Out》入选《WGSN趋势预测与分析》成为国际流行趋势的引导者。同时由于其深入的独特创作手法以及深入发掘品牌内在价值的能力,受到国内外知名品牌委托进行艺术、设计创作,如Fendi、SKP-S、Sunbrella、融设计图书馆等。

Shon Kim

实验动画

基本简介

Shon Kim是一位屡获殊荣的电影制作人和视觉艺术家,出生于韩国首尔。他拥有汉阳大学法学学士学位,芝加哥艺术学院电影与视频学士学位,加州艺术学院实验动画硕士学位,以及中央大学动画理论博士学位。目前在纽约工作。

 

他的作品广泛展出于国际博物馆及电影节,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洛杉矶红猫演艺剧场、哈默博物馆、匈牙利现代与当代艺术中心、智利当代艺术博物馆、纽约IFC影城、首尔美术馆、大邱美术馆、OCI美术馆,以及VIDEOFORMES、ANIMA MUNDI动画电影节、国际艺术电影节(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 SUR L’ART)、ART FILM国际电影节(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ART FILM)、欧登塞国际电影节(Odense Film Festival)等重要艺术机构和电影节。

Simon Whetham

音乐、媒体、表演、装置

基本简介

我与声音打交道,因为我喜欢探索一个地方,发现它的特征和隐藏的声音,这件事需要的耐心。这个过程使我熟悉了一个地方的许多方面;身体、社会、心理。
我探索声音就是能量的可视化,我使用录音或真人动作来触发物体的运动,或者通过各种材料播放声音,使它们产生共吗来改变声音。我处理不可预测的系统或行动,例如天气条件或设备故障,因为我喜欢无法完全控制的工作。
我还研究了其他能量形式,如光、风和水如何产生或触发声音,反之亦然,如何使用声音来创造光和运动,有时会产生物理痕迹。
重新使用和重新语境化环境声音促使我在工作中使用找到和丢弃的物品和技术。通过我自己对重新评估声音、物体和情境的兴趣,我希望其他人也能受到启发,也这样做。

舒楚天

摄影、影像

基本简介

舒楚天于2019年获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纯艺系硕士学位。她的影像作品关注在时代变迁中个体的记忆与经验,目前的项目专注于建立起社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视觉档案。她的作品曾在多地展出,如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深圳,2022)、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2022)、复星艺术中心(上海,2020)、鲁迅美术学院(沈阳,2020)、前波画廊(纽约,2019)、Pratt Manhattan Gallery(纽约,2019)、Artspace(纽约,2019)、Tutu Gallery(纽约,2019)、Humble Arts Foundation(纽约,2019)、Artosino画廊(纽约,2019)。

王欢

写作、策展、出版

基本简介

王欢(b.1991)是一位现居中国北京的写作者、艺评人和策展人,写作与出版厂牌《普遍》(手册)的联合发起人兼主编。艺术批评及研究散见于众多刊物及媒体,包括: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二十一世纪》双月刊、ARTFORUM艺术论坛、ArtReview、艺术界LEAP、Ocula艺术之眼、Art-Ba-Ba、假杂志、《黑齿》杂志、 CLABO实验波(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画刊》杂志、STUDIO VOICE、UNLIRICE、卷宗Wallpaper、艺术世界ArtWorld、瑞象视点、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等等。

 

他于2018年获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一等奖,2019年获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青策计划”首奖,2019 年入围OCAT研究中心“研究型展览计划”终选名单,入选2020台北国际艺术村驻村计划,2024年获第二届德英基金会策展学者项目的支持。他分别于2016年和2019年担任“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策展人之一。2020年出版了由他主编的丛书《小径:赤贫得只剩语言》,2021 年主编了《假杂志》的创刊号《巫术修辞》,2024年主编了《郭凤怡:宇宙经络》一书,他曾担任“PSA 青策计划”特邀评委参与青年策展人的选拔。他近期正进行一项关于“秘密社会与原生艺术”的跨文化研究项目,以当代民间秘密结社和民间图像为田野样本,追问一连串原生、在野和未被技术化处理的创作驱动力其逻辑根源,以及那些于民间暗流涌动的当代秘密。

张渊

剧场研究

基本简介

当代表演艺术工作者,现生活和工作于上海。他的实践关注时代变迁中迫切而真实的表演行动,及技术变革下的表演性身体与观演关系。近十年来,他活跃于多个国际表演艺术平台,积极探索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同时进行自己的创作、研究、写作与翻译活动。

吕雨欣

剧场研究

基本简介

吕雨舟独立剧场创作者,戏剧导演、老师。老妖精ensemble联合创始人,birdie戏剧教育与留学平台创始人。剧场实践国绕“集体创作”、“纪录剧场”、“社会介入”展开,关注个人和社群的内在生存状态,希冀通过剧场行动启发自我探索、社群营造等潜移默化的改变。常在工作中使用“真实素材”(口述录音、纪实影像、流文本等)与“文学隐喻”糅合,并与素人/表演者开展工作坊。

Carsten Sander

摄影

基本简介

Carsten Sander是一位活跃于柏林与杜塞尔多夫的德国摄影师与艺术家,曾荣获德国摄影书奖、德国设计奖及ADC大奖。他因其摄影项目《故乡。德国——你的面孔》 而广受瞩目。他呈现出一个现代且丰富多彩的德国社会——一个国家,千万张面孔,共同凝聚于宽容的理念之下。

with the rubbles of old palaces

食物体验、表演、工作坊、影像

基本简介

我们是一个艺术家团体,共同运营名为“with the rubbles of old palace”的文化空间,位于德国柏林。我们来自不同的艺术背景,聚集在一起开展集体研究、工作坊、表演、展览和电影制作,这些活动大多但不仅限于在柏林举办。近年来,我们的研究重点放在食物、食品生产、烹饪、环境和历史之间的联系上——通过工作坊、晚宴以及围绕这些主题制作的电影和展览来呈现。

在这条研究脉络中,我们举办了“Supply Chain Indigestion”展览,展出了关于猕猴桃和法式长棍面包历史的影片和装置作品;我们在丹麦奥胡斯的Juxtapose艺术博览会上展出了“The Critical Drinking Curriculum”,这是一个汇集不同文化中饮酒历史的艺术项目;我们还举办了两场展览,“Portrait or landscape, Anahita”和“Liquid Sands”,探讨了水资源和土地管理的主题;最近,我们完成了“IMBISS: A Working Group”,这一系列活动包含八场工作坊、表演和晚宴俱乐部,每场活动聚焦于一种食物或与食物相关的文化现象,展开其背后的历史脉络,涉及大豆、黄油、豆类、饥饿、朱洛夫饭、香草、香槟和禁忌食品等主题。

Wit Pimkanchanapong

建筑、装置

基本简介

1976年生于曼谷,Wit Pimkanchanapong毕业于泰国曼谷朱拉隆功大学建筑学院(1992),并于英国梅德斯通肯特艺术与设计学院获得视觉传达、电子媒体与时基媒体硕士学位(1994)。

 

Pimkanchanapong曾参与多个展览,包括“杂物”(法国布尔日埃杜克画廊,2003)和“我们见过吗?”(日本东京国际交流基金会论坛,2004)。他还于2004年联合创立了“鸭子部队(Duck Unit)”,并于2005年共同发起“巷子”项目,该项目随后成为多个展览和音乐相关活动的平台。其他参展经历包括:“曼谷曼谷”(西班牙巴塞罗那卡佩拉艺术中心,2005);“有趣的政治”(德国柏林世界文化宫,2005);横滨三年展(日本横滨,2005);“第六区市政厅”(法国巴黎,2006);“索萨拜临时艺术博物馆”,与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合作(泰国艺术大学,2006);“对未来的一些建议”(泰国曼谷Silpakorn大学,2007);沙迦双年展(阿联酋沙迦);“动画绘画”(美国圣地亚哥艺术博物馆,2007);第七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昆士兰美术馆,2009);以及他的首次个展“未竟的全食”(泰国曼谷100 Tonson画廊,2009)。

Akiko Utsumi

装置、大地艺术

基本简介

内海昭子的作品关注于时间的连续性和景物的重构。她利用视频和摄影进行创作,并试图放大它们的概念,比如时间或者利用物体在既定空间的循环播放。她运用装置、公共艺术、视频、雕塑和摄影,以另一种艺术的方式了解世界,并通过艺术媒介去分享超越人的属性以外的内涵。她创造另一个场景来“重新体验”某个事件或地点,让当下与所有的时间点交织在一起。当我们认识到时间的连续性,世界则会展示出更多的层次。她试图在虚拟和现实之间创造一个交叉点,让观众能够与过去或未来的时间产生共情,从而为观众创造一些“特殊的体验”。

内海昭子于2015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4-2017年生活于德国,并参加了多个驻留计划。

Kaija hinkula

雕塑、装置、绘画

基本简介

Kaija Hinkula是一位芬兰当代艺术家,其创作围绕乌托邦、幻想及未来叙事的建构展开。她近期的作品以可塑几何为核心符号,象征希望、潜能与对新世界的想象。她的实践以“扩展绘画”为框架,模糊绘画、雕塑与时间媒介的边界,通过极简的空间语言创造出沉浸式的感官体验。其作品形式多元而充满实验性,涵盖雕塑性绘画、场域特定装置及影像表演。

 

Kaija Hinkula于2021年毕业于赫尔辛基美术学院,获得视觉艺术硕士学位。她曾在布拉格Pragovka画廊、赫尔辛基艺术博物馆、Forum Box及奥卢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并参与赫尔辛基波里双年展、挪威SIC及Knipsu Fight Cage等群展。她于2025年荣获芬兰美术学院基金会奖。目前,她正在纽约国际工作室与策展项目(ISCP)驻留,该项目由赫尔辛基艺术学院及萨斯塔莫伊宁基金会资助。

Karolina Halatek

装置、雕塑

基本简介

Karolina Halatek在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学习表演设计,在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学习美术,在波兰华沙美术学院学习媒体艺术。在柏林学习期间,她参加了Olafur Eliasson经营的Institut für Raumexperimente的研讨会。

Karolina Halatek以光为中心媒介,在作品中创造了融合了视觉、建筑和雕塑元素的体验式场域空间。Karolina将她的作品主要视为体验的催化剂,她创作的装置具有强烈的体验和身临其境的特点,通常是与量子物理学家、超弦理论创始人(Leonard Susskind、Roger Penrose)和精密机械工程师合作的结果。Karolina对延伸到人类知识边缘的体验感兴趣,寻求一种视觉语言来唤起对几乎未知现象的感受和情感。

Sebastian Mahaluf

装置、表演、绘画、雕塑

基本简介

我接触世界的方式是测量我周围的空间。这就是我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方式。沟通问题是我们的社交方式。达成协议意味着进入一个与你不同的空间。

限制我们的空间是什么?太空告诉我们很多关于我们自己和我们自己的时代的信息。因此,在空白空间及其记忆中,我们社会的矛盾被浓缩起来,因此我们需要理解我们周围空间的每一部分,作为欲望的引擎,它促使我们回应或展示我们的存在是什么。

我们生活在太空中,我们无时无刻都被太空所包围,我们之间有空间,理解它让我们有可能成为他人的一部分。显然限制我们的东西给了我们扩展和理解自我的可能性。

那么我们如何联系呢?我们需要对方提供多少?太空、自然、地球就是我们所在的地方。当观众不再是旁观者,成为艺术家时,就存在着被连接的可能性。我们可以一起精心设计社交互动,以制作一件艺术品。

几何学是我艺术创作的研究方法。分为两条工作线:对形式的分析,以突出与展览地点和作为表演对象的身体相关的方面。在这两本书中,我都试图将我的工作集中在简单或纯粹的几何资源的客观范围内,通过经验来展示艺术创作的短暂客观性。

与此同时,体验转化为当下的身体,观众转化为艺术。这是一种通过身体展开所包含空间的练习,将它们作为测量单位,以便确定虚空的尺寸。因此,身体之间等级制度的丧失将使角色颠倒。

蒋涵萱

影像、摄影、文本、装置

基本简介

艺术家、独⽴导演,上海⼤学上海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讲师。

⽜津⼤学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双硕⼠。英国艺术⼩组Partisan Social Club成员,⽜津全球交流协会OGX委员会成员之⼀。

我关注跨个体间共同与不同⾝份和⽂化观念的碰撞与融合,以及⽇常谈话在⼈际关系中的作⽤,如亲密友谊之间的交往互动或是厨房餐桌中的情感分享。即兴谈话总是流动的、宽泛的,内容涉及到社会学、⼈类学、哲学中的多个议题。我将⾃⼰定位为⼀个参与其中的观察者,深⼊到⼈们的⾏为、交流和对话中,试图解析那些情感纽带和真实微型社群的构建过程。我专注于⽇常⽣活中与我有真实交集的个体和群体,去尝试真正地理解他⼈。

摄像机、⾷物与写作是我与他者作为开启对话、重塑社会交往和促进⼈际关系的媒介。通过共同饮⾷的过程讨论⽇常⽣活中的私⼈情感,从⽽延伸⾄更⼴阔的社会现象。拍摄本⾝不仅是存档⼀些谈话、⼀些情绪和⼀段时光,也是打开我与他者真诚交往的前提。这些私⼈话题会呈现出个体的困境、挣扎、期望、坚定、游⾛和想象,将微妙抽象的情绪具体化。在我的创作中,信任是核⼼要素,参与式影像是我的⽅法论之⼀,我时常引导被拍摄者⾃由平等地表达与拍摄,我试图向他⼈开放影像制作的全过程。当我⼿持16毫⽶胶⽚电影机时,我仿佛成了梦的制造者。

雷蕾

资深写作者、文化与艺术IP运营管理

基本简介

前成都商报记者、资深媒体人。四川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自2015年起,先后负责筹备与运营成都多个知名生活方式商业综合体,涵盖“文化+商业、艺术+商业”类文化空间(太古里高宅、水街轻安、麓湖游艇会所、西昌开物斋、广汇美术馆)民营博物馆(美术馆)与文化创意类项目。现为成都芬芳生命文化传播CEO,为文化空间、文化及艺术类IP项目提供运营与内容顾问服务。

 

生命叙事带领人、华人生死学与生死教育学会会员/《华人生死学》学术杂志责编/喜马拉雅首个生死主题播客《我的死亡自修课》(2020)/2024首届“生命文化征文”论文获奖者。过去五年,持续公益传播生命教育与生死正念,义务为青少年及成人做过相关公开课及多场线下对谈活动。目前正在启动生命叙事计划,为社区、个体提供生命叙事家族口述回忆录公益项目。